免費免註冊,彰化一整天線上測驗:http://exam.bestdaylong.com/test2329.htm
( | ) | 1. | 常見侵襲美國的颶風可分為幾個等級?【颱洪】(1)6個等級 (2)5個等級 (3)4個等級 (4)3個等級 | ||
( | ) | 2. | 意外發生觸電,下列何者為優先處理的步驟?【人為災害】(1)確認電源是否已關閉 (2)立即實施心肺復甦術 (3)將傷者搬離電源處 (4)將受傷者儘速送醫 | ||
( | ) | 3. | 有人被刀子割傷出血時,首先用哪一種方法止血? 【人為災害】(1)止血點止血法 (2)直接加壓止血 (3)止血帶止血法 (4)抬高止血法 | ||
( | ) | 4. | 以下哪一個選項不是造成海嘯的原因?【綜合】(1)強烈颱風 (2)隕石墜落 (3)海底地震 (4)海底火山爆發 | ||
( | ) | 5. | 參與災害救援救護相關訓練,主要的目的,何者為非【綜合】(1)激發民眾對災害的憂患意識 (2)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適當的判斷以及因應行為 (3)監督政府 (4)增加對防災的知識 | ||
( | ) | 6. | 具有相同規模的地震,其震源在何處震度最大【地震】(1)中源 (2)淺源 (3)均相同 (4)深源 | ||
( | ) | 7. | 下列哪一種物品不能放在電器的周圍?【人為災害】(1)抹布 (2)去漬油 (3)掃把 (4)課桌椅 | ||
( | ) | 8. | 油類火災可使用下列何者滅火 【人為災害】(1)水 (2)鹼液 (3)二氧化碳 (4)乳化劑 | ||
( | ) | 9. | 有關地震規模與強度的敘述,何者正確?【地震】(1)規模用來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寡,強度用來表示地震破壞的程度 (2)規模用來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寡,強度用來表示地震影響的範圍 (3)規模用來表示地震影響的範圍,強度用來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寡 (4)規模用來表示地震破壞的程度,強度用來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寡 | ||
( | ) | 10. | 水災發生時,如果車子被困住,應該如何處理?【颱洪】(1)先將車子開到路旁,再徒步離開 (2)待在車內等待救援 (3)盡全力將車開走 (4)儘速逃離車子,往高處移動 | ||
( | ) | 11. | 小明回家打開門,聞到濃濃的瓦斯氣味,且發現妹妹倒臥在門邊,這時候小明應該(a)趕快外出找人幫忙撥電話(b)以毛巾覆蓋口鼻,迅速關閉瓦斯總開關(c)打開所有的門窗,讓空氣流通(d)將妹妹移往通風處,並且鬆開其衣服,保持仰臥,正確的步驟為【人為災害】(1)abcd (2)cdab (3)abdc (4)bcda | ||
( | ) | 12. | 下列何者不是地震發生時適當之避難行為:【地震】(1)注意保護頭部 (2)關閉瓦斯或煤氣 (3)使用逃生梯快速離開 (4)躲在堅硬的桌子底下 | ||
( | ) | 13. | 參與災害救援救護相關訓練的好處有【綜合】(1)與社區鄰居相互配合做好應付緊急災害的準備 (2)以上皆是 (3)災害發生時,達到自救及救人 (4)災害發生時,加速救災效率 | ||
( | ) | 14. | 不幸被蜜蜂或虎頭蜂等螫傷,一定要保持鎮定不要慌張,以下選項什麼樣的處理最恰當,以避免傷害持續擴大【其他】(1) 用手去壓擠讓毒液流出 (2) 將受傷部位甩一甩 (3) 用口水塗抹傷口 (4) 用指甲、刀片等物品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 | ||
( | ) | 15. | 以下土石流防災疏散路線何者錯誤?【坡地災害】(1)不經過危險路段、陡坡區 (2)應隨溪谷向上或向下走 (3)儘量利用現有的道路 (4)不能夠穿越潛勢溪流 | ||
( | ) | 16. | 下列何者是預防發生火災的措施?【人為災害】(1)以上皆是 (2)使用鳴笛熱水壺燒開水 (3)裝設煙霧偵測器 (4)使用自動斷電熱水器 | ||
( | ) | 17. | 若地震發生時你正在室內,下列哪項逃生方法是錯誤的?【地震】(1)情況危急時,最好跑出室外 (2)在大樓中,不可乘坐電梯逃生 (3)先關瓦斯、電源,避免火災的發生 (4)將門窗打開,以防變形而影響逃生路線 | ||
( | ) | 18. | 台灣地區常見許多自然現象,有些甚至導致災害的發生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【綜合】(1)颱風常造成淹水,卻也是台灣不可或缺的雨量來源 (2)每年的五至七月是颱風侵襲台灣的主要時期 (3)洪水經常是由暖鋒過境所帶來的降雨所造成 (4)台灣位於太平洋板塊的邊界上,所以地震頻繁 | ||
( | ) | 19. | 著名的龐貝城是因為什麼災害而被掩埋?【其他】(1)洪水 (2)地震 (3)土石流 (4)火山爆發 | ||
( | ) | 20. | 台灣地震相當頻繁,是因為台灣位在什麼地震帶上?【地震】(1)中洋脊地震帶 (2)大西洋地震帶 (3)歐亞地震帶 (4)環太平洋地震帶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