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( | | ) | 1.
| 金融從業人員若有代為收付金錢之行為者應遵守下列何項行為規範?(1)收到隔幾天再給公司
(2)存於自己帳戶再處理
(3)收現但轉以自己之支票付款
(4)收到客戶款項應馬上歸繳公司
|
| ( | | ) | 2.
| 信用卡發卡機構應約束業務代表不得從事下列行為(1)故意毀損同業之申請書架
(2)故意破壞同業之各項宣傳品
(3)洩露信用卡申請人之個人資料
(4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3.
| 金融從業人員基於招攬業務時,應秉持誠實信用原則,下列行為何者不屬誠實信用原則?(1)客戶交給我們的資料,不可隨意散播
(2)以上皆是
(3)客戶對商品有不懂之處應再仔細說明
(4)商品一旦售出,即使客戶對商品內容有疑問也置之不理
|
| ( | | ) | 4.
| 金融機構登載及製播廣告,不得有下列何款行為?(1)損害同業信譽之廣告
(2)使用類似大眾所熟悉之他人商標,以混淆消費者
(3)誤導消費者不正確之價值及理財觀念
(4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5.
| 對公司有控制能力之法人股東,應訂定相關之執行職務守則以為遵循,此為擔任董事、監察人之何種義(1)守法義務
(2)忠實與注意義務
(3)保密義務
(4)善良管理義務
|
| ( | | ) | 6.
| 金融從業人員對於客戶資料,不應有下列何種行(1)妥為保管
(2)不得出售
(3)應有保密之義務
(4)提供同業參考
|
| ( | | ) | 7.
| 金融從業人員在銷售金融商品時,應對銷售之商品詳細說明,不得為業績而隱藏不告知金融商品應有之風險,係屬何種原(1)內線交易原則
(2)服務原則
(3)善良風俗原則
(4)誠實信用原則
|
| ( | | ) | 8.
| 對公司有控制能力之法人股東或其代表人,於參加股東會應本於何項原則,行使其投票權(1)善良管理原則
(2)守法原則
(3)誠信原則
(4)能力原則
|
| ( | | ) | 9.
| 金融從業人員應遵守忠實義務原則,故:(1)仍可從事內線交易
(2)禁止短線交易,禁止不當得利
(3)應與客戶發生衝突
(4)不一定要遵守法規
|
| ( | | ) | 10.
| 關於金融從業人員執行業務時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(1)將他公司之商品作不公平之比較
(2)不散播不實言論及文宣
(3)販售非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商品
(4)勸誘客戶解約他公司之商品
|
| ( | | ) | 11.
| 客戶將資產委託給金融從業人員從事投資,身為一位優秀的金融從業人員,應為公司及客戶盡何種責任及義務?(1)提供內線交易
(2)隨時透露客戶財產狀況給其他人
(3)以上皆非
(4)善良管理人之責任及注意義務
|
| ( | | ) | 12.
| 身為金融從業人員應保持尊嚴,不得有玷辱職業信譽之任何行為,且與委託人間應有之約定,應如何應對(1)以上皆非
(2)可以違反
(3)視情況違反
(4)不得違反
|
| ( | | ) | 13.
| 金融從業人員應遵守善良管理原則,故應盡善良管理人之責任及注意義務。以下何者為是?(1)為客戶適度分散風險,並提供最佳之專業服務
(2)不管客戶風險
(3)不提供客戶服務
(4)對客戶說謊
|
| ( | | ) | 14.
| 金融從業人員對於客戶資料處理方式,以下何者為非?(1)不得擅自利用客戶資料為自己進行交易而謀取利益
(2)不得對外任加討論
(3)不得任意對外發表
(4)得對無權過問之同仁洩漏
|
| ( | | ) | 15.
| 金融機構對交易對手承諾事項負有進行交易之義務,係基於下列何種原(1)保密原則
(2)忠實誠信原則
(3)管理謹慎原則
(4)專業原則
|
| ( | | ) | 16.
| 有關忠實義務原則下列何者正確?(1)客戶利益優先
(2)衝突避免、禁止短線交易
(3)禁止不當得利、公平處理
(4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7.
| 金融從業人員銷售無形的金融商品,因商品無樣品可試用,必須透過從業人員說明,下列敘述何者為非?(1)商品已售出,可以不必再理會客戶
(2)不斷地充實本身的專業知識,提供更好的服務
(3)對商品內容應多做說明使客戶了解
(4)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
|
| ( | | ) | 18.
| 金融從業人員對於公司之相關資產,不應採取何種態度?(1)不得疏忽大意或浪費
(2)以非法手段取得後成為私人財產
(3)使用於正當目的
(4)無論有形或無形資產皆有責任加以保護
|
| ( | | ) | 19.
| 下列何者為金融從業人員爭取業務時之禁止行為?(1)選項(1)、(2)皆是
(2)選項(1)、(2)皆非
(3)與往來客戶或相關人員有不當利益之約定
(4)收受往來客戶或相關人員之不當利益
|
| ( | | ) | 20.
| 下列何者係金融從業人員秉持誠實信用原則之行為?(1)以高預定利率作不實比較,誘使消費者抱持錯誤認知而購買保險
(2)不以單獨強調或與其他金融商品比較之方式誤導消費者
(3)以上皆是
(4)假借銀行存款名義招攬保險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