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( | | ) | 1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清掃內部,若使用化學洗淨法時,可同時實施(1)機械清掃
(2)高壓水噴清掃
(3)添加適量腐蝕抑制劑
(4)添加適量澱粉,以利污垢排除
|
| ( | | ) | 2.
| 可燃性物質之第一種壓力容器停止運轉後,排氣時所使用之工具,可選擇(1)鑄鐵製品
(2)具有韌性之鋼料製品
(3)具有足夠強度之鋼料製品
(4)銅質製品
|
| ( | | ) | 3.
| 多座連接裝置之第一種壓力容器,其中一座停止運轉欲開啟人孔前,為防止未開啟之容器產生流體逆流,應在連通遮斷裝置處(1)確實關閉並懸掛「禁止操作」標示
(2)確實開啟並懸掛「禁止操作」標示
(3)確實開啟,以利通風,並懸掛「禁止操作」標示
(4)少許開啟並懸掛「禁止操作」標示
|
| ( | | ) | 4.
| 熱交換器管外側積垢時,以機械式清除方法可採(1)清管器清掃
(2)高壓水噴射清掃
(3)磁力吸附法清除
(4)鐵鎚敲擊震動脫落
|
| ( | | ) | 5.
| 作業人員進入具有毒性物質之第一種壓力容器前,應先依何種方法確認殘留氣體(1)做好通風換氣即可
(2)使用清水確實沖洗乾淨即可
(3)使用清潔劑確實洗刷乾淨即可
(4)使用氣體測定器予以確認
|
| ( | | ) | 6.
| 進入第一種壓力容器檢查時,照明燈具之電線,應採(1)具有雙重絕緣良好之電纜線
(2)一般室內配線
(3)高導電效果之銅線
(4)具有正字標誌之室內配線
|
| ( | | ) | 7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停機後,最佳之冷卻方式係採(1)自然通風冷卻
(2)噴水急速冷卻
(3)化學藥劑噴布冷卻
(4)強迫通風冷卻
|
| ( | | ) | 8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作業終了,排液、排氣完成後,欲開啟蓋板動作中,下列何者非為急需確認事項(1)內部有無殘液或殘留氣體
(2)蓋板是否有裂痕
(3)內部是否呈真空狀態
(4)壓力表指針是否在零
|
| ( | | ) | 9.
| 進入第一種壓力容器內部維修保養時,首先應確認(1)個人裝備是否齊全
(2)所需工具是否足夠
(3)內部有無殘壓、缺氧及危害物質存在
(4)照明器具亮度是否足夠
|
| ( | | ) | 10.
| 運轉中第一種壓力容器之壓力表,輕輕敲打其背面之作用為檢查壓力表(1)流體有無通暢
(2)指針之靈活情形
(3)有無裝妥
(4)有無洩漏
|
| ( | | ) | 11.
| 熱交換器管內流體含固形物高時,容易形成(1)積垢
(2)腐蝕
(3)洩漏
(4)穿孔
|
| ( | | ) | 12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停止運轉時,以洗滌液實施循環之目的為(1)防止容器內溫度激烈下降
(2)防止容器發生脆性破壞
(3)防止容器發生延性破壞
(4)洗滌容器內殘留物及水垢
|
| ( | | ) | 13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的內部若採用化學洗淨法,洗淨後之廢液放流前,應先(1)降至常溫
(2)予以中和至無污染環境之虞
(3)以水稀釋
(4)予以加熱使藥劑揮發
|
| ( | | ) | 14.
| 內容物為可燃性液體之第一種壓力容器,停止使用後實施排液時,排放閥應先(1)急速開啟
(2)急速開啟後再關閉
(3)急速開啟後再緩緩關上半轉
(4)緩緩開啟
|
| ( | | ) | 15.
| 熱交換器管內側以機械式清掃時,應注意勿傷及(1)管外壁
(2)管板
(3)擴管部
(4)胴內壁
|
| ( | | ) | 16.
| 為防止第一種壓力容器清掃時異物遺留於內部之最佳方法(1)每日攜入之器材登列帳冊,收工時依序清點
(2)清掃時禁止任何器材攜入容器內
(3)加強人員操作訓練
(4)多派人員執行清掃工作
|
| ( | | ) | 17.
| 第一種壓力容器清掃時,碎布、碎片最易阻塞於(1)容器底部
(2)壓力表、吹洩孔等配件之孔穴
(3)進料口處
(4)出料口處
|
| ( | | ) | 18.
| 可燃性液體之第一種壓力容器,當實施排液時,操作者應站立於(1)排放閥出口處,才可隨時觀察排放量
(2)液體不致噴濺而又能隨時可關閉閥之位置
(3)離排放閥 10 公尺以外,站立於視線可及之處
(4)遠離排放閥
|
| ( | | ) | 19.
| 玻璃管液面計上下之鎖緊螺帽過度旋緊時(1)液面計旋塞控制閥無法作動
(2)墊料容易損害
(3)玻璃管容易破損
(4)玻璃管會產生毛細管現象
|
| ( | | ) | 20.
| 在管路中必要時得設置閥或旋塞,以利檢查與保養,但下列何者不得設置閥或旋塞(1)溢流管路
(2)流量計管路
(3)減壓裝置管路
(4)進料管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