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( | | ) | 1.
| 行駛於有劃分島劃分快慢車道之道路,(分類編號:18)(1)在慢車道行駛車輛不得左轉
(2)在快車道行駛車輛不得右轉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2.
| 十次車禍九次快,因此機車駕駛人為了自身及其他用路人安全(分類編號:18)(1)不超速行駛
(2)不休息連續駕駛
(3)可行駛危險道路
|
| ( | | ) | 3.
| 騎乘機車應避免行駛於(分類編號:20)(1)機車優先道
(2)最外側車道
(3)路面標線上
|
| ( | | ) | 4.
| 騎乘機車在設有快慢車道分隔線之慢車道,時速不得超過(分類編號:18)(1)40 公里
(2)50 公里
(3)30 公里
|
| ( | | ) | 5.
| 以下何者非機車懸吊裝置之主要功能?(分類編號:19)(1)減少輪胎磨損
(2)使車輛能更安全與舒適的操控
(3)減少行車噪音
|
| ( | | ) | 6.
| 在深夜郊區道路上空曠無車,騎乘機車(分類編號:13)(1)仍應按照速限行駛
(2)在安全限度內稍微超速行駛,但不宜太快
(3)可以超速行車
|
| ( | | ) | 7.
| 機車煞車方式要隨外在環境調整,在乾燥或下坡路段(分類編號:19)(1)前、後輪煞車平均分配
(2)前輪煞車為主、後輪煞車為輔
(3)後輪煞車為主、前輪煞車為輔
|
| ( | | ) | 8.
| 下列何項不會顯示於機車儀表板?(分類編號:19)(1)輪胎磨耗指示
(2) 行車速度指示
(3)遠光燈指示
|
| ( | | ) | 9.
| 騎乘機車遇濃霧應(分類編號:20)(1)開啟頭燈
(2)放慢車速,保持安全距離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0.
| 根據道路交通規則的規定,一般正常人報考駕照之視力標準(分類編號:20)(1)兩眼裸視必須達到 0.6 以上、且每眼各達 0.5 以上
(2)矯正後兩眼必須達到 0.8 以上、且每眼各達 0.6 以上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1.
| 騎乘機車至山區道路發現山壁已有落石(分類編號:13)(1)戴全罩式安全帽者可繼續前進
(2)停止前進或改道
(3)機車體積小、機動性高,可以閃避前進
|
| ( | | ) | 12.
| 駕駛人在高速行駛狀況下,生理上對於緊急事件之處理(分類編號:13)(1)較平常狀況,應變能力加強
(2)反應較平常遲鈍,應變能力減退
(3)和平常狀況相同
|
| ( | | ) | 13.
| 駕駛人在行車過程中獲取資訊最重要之感覺:(分類編號:20)(1)觸覺
(2)視覺
(3)聽覺
|
| ( | | ) | 14.
| 騎乘機車在路口停等紅燈時,應(分類編號:11)(1)儘量避免停於快車道前
(2)隨時從照後鏡觀察後方車輛動態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5.
| 騎乘機車行經路邊攤販、招牌、大型障礙物或停放之汽車時,應(分類編號:13)(1)減速慢行
(2)保持適當距離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6.
| 在轉彎處發生車禍的原因,常是駕駛人(分類編號:15)(1)疏忽視野死角
(2)疏忽大型車輛內輪差
(3)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17.
| 機車煞車方式要隨外在環境調整,在濕滑或上坡路段(分類編號:19)(1)後輪煞車為主、前輪煞車為輔
(2)前、後輪煞車平均分配
(3)前輪煞車為主、後輪煞車為輔
|
| ( | | ) | 18.
| 機車行駛一般道路時,除擬超越同一車道前車外,後車與前車之間應保持多少距離?(分類編號:13)(1)2 個車身
(2)隨時可以煞停
(3)1 個車身
|
| ( | | ) | 19.
| 機車行駛有慢車道之單行道,可行駛於(分類編號:20)(1)慢車道
(2)慢車道旁之快車道
(3) 以上皆是
|
| ( | | ) | 20.
| 超速是交通事故主因之一,預防之道(分類編號:18)(1) 調整車輛煞車裝置,以降低車速
(2)把每天生活工作時間規畫 好,以免趕時間而超速
(3)調整車輛油門裝置,以降低車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