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   (1-20-20)-112年度不動產營業員試題   >

免費免註冊,彰化一整天線上測驗:http://exam.bestdaylong.com/test7639.htm

( )1. 受監護宣告人之能力,下列何者正確?(1)限制行為能力 (2)無權利能力 (3)能力未定 (4)無行為能力
( )2. 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,致不能為意思表示,法院依法得接受下列何者之聲請,為監護之宣告?(1)輔助人 (2)學校老師 (3)最近一年無同居事實之堂姪 (4)醫院醫師
( )3. 下列關於蓋章和簽名效力之敘述,何者正確?(1)印章經二人簽名證明效力即與簽名同 (2)效力同等 (3)印章效力優於簽名 (4)簽名效力優於印章
( )4.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,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,下列何者正確?(1)年齡大者先死 (2)年齡小者先死 (3)年齡滿 70 者先死 (4)推定其為同時死亡
( )5. 甲與乙通謀虛偽意思表示,將甲所有之 A 地賣予乙並移轉登記為乙所有。嗣後乙擅自將 A 地出賣丙,並完成移轉登記,惟丙不知甲、乙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事。下列敘述,何者正確?(1)甲與乙間關於 A 地之買賣契約效力未定 (2)甲與乙間關於 A 地之買賣契約無效 (3)甲與乙間關於 A 地之買賣契約有效 (4)乙與丙間關於 A 地之買賣契約無效
( )6. 依民法之規定,法人之財產不能清償債務時,董事不向法院聲請破產,致法人之債權人受損害時,下列何者應負賠償責任?(1)監察人 (2)總經理 (3)全體董事 (4)有過失之董事
( )7. 甲 14 歲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,所為下列之法律行為,何者無效?(1)依其年齡及身分、日常生活所需者 (2)單獨行為 (3)所訂立之契約,經法定代理人同意 (4)純獲法律上利益
( )8. 失蹤人除為 80 歲以上或遭遇特別災難者外,法院得於失蹤人失蹤滿幾年後,依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?(1)5 年 (2)7 年 (3)1 年 (4)3 年
( )9.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何者行為時,應經輔助人同意?(1)不動產買賣 (2)宴請親友 (3)受贈房屋 (4)購買食物
( )10. 依民法之規定,下列何者非清算人之職務? (1)繼續推行新業務 (2)了結現務 (3)收取債權,清償債務 (4)移交賸餘財產於應得者
( )11. 關於一定之數量,同時以文字及號碼表示者,其文字與號碼有不符合時,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,應以下列何者為準?(1)文字與號碼最低額者 (2)文字與號碼最高額者 (3)文字 (4)號碼
( )12. 依民法之規定,下列何者就法人一切事務對外代表法人?(1)總經理 (2)監察人 (3)捐助人 (4)董事
( )13.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,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,視為既已出生。係擬制自受胎時起胎兒視為有以下列何能力?(1)權利能力 (2)侵權能力 (3)行為能力 (4)限制行為能力
( )14.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?(1)行為能力不得拋棄 (2)自由不得拋棄 (3)權利能力不得拋棄 (4)行為能力得拋棄
( )15. 依民法之規定,下列有關法人之敘述何者錯誤? (1)董事不得對外代表法人處理事務 (2)非依民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,不得成立 (3)於法令限制內,有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能力 (4)不享有專屬於自然人之權利義務
( )16.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,致其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,顯有不足者,下列何者非法院依法得接受其聲請,為輔助之宣告? (1)檢察官 (2)配偶 (3)輔助人 (4)本人
( )17. 下列何者為限制行為能力人?(1)滿 20 歲之人 (2)未滿 7 歲之人 (3)受監護宣告之人 (4)15 歲之人
( )18. 關於死亡宣告,下列敘述何者錯誤?(1)得聲請死亡宣告者,僅限於失蹤人之利害關係人 (2)死亡宣告係私法上的制度,不生公法上的效果 (3)死亡宣告在於結束失蹤人原住居所為中心之法律關係,而不在剝奪失蹤人之權利能力 (4)死亡宣告為推定死亡,故允許提出反證而撤銷死亡宣告
( )19. 表意人無欲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,而為意思表示者,原則上其意思表示效力為何?(1)不因之無效 (2)得撤銷 (3)效力未定 (4)無效
( )20. 表意人於發出意思表示後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,其意思表示之效力如何?(1)無效 (2)效力未定 (3)得撤銷 (4)有效

解答:
001.【4】002.【1】003.【2】004.【4】005.【2】006.【4】007.【2】008.【2】009.【1】010.【1】
011.【3】012.【4】013.【1】014.【4】015.【1】016.【3】017.【4】018.【1】019.【1】020.【4】

詳解:
1.(出處:民法第 15 條)
2.(出處:民法第 14 條)
3.(出處:民法第 3 條)
4.(出處:民法第 11 條)
5.(出處:民法第 87 條)
6.(出處:民法第 35 條)
7.(出處:民法第 77、78、79、80 條)
8.(出處:民法第 8 條)
9.(出處:民法第 15-2 條)
10.(出處:民法第 40 條)
11.(出處:民法第 4 條)
12.(出處:民法第 27 條)
13.(出處:民法第 6、7 條)
14.(出處:民法第 16、17 條)
15.(出處:民法第 25、26、27 條)3
16.(出處:民法第 15-1 條)
17.(出處:民法第 12、13 條)
18.(出處:民法第 8、9 條)
19.(出處:民法第 86 條)
20.(出處:民法第 95 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