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免註冊,彰化一整天線上測驗:http://exam.bestdaylong.com/test7319.htm
【 | 鐵製農具已普遍使用於耕作上 | 】 | 1. | 關於中國夏、商、周時期的造形文化,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7) | ||||||
【 | 美國 | 】 | 2. | 臺灣的教育制度常以哪一個國家為參酌藍本?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8) | ||||||
【 | 李祖原 | 】 | 3. | 國內分別名列最高及次高的臺北101大樓及高雄85大樓,均由何位設計師所設計?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80) | ||||||
【 | 魯班 | 】 | 4. | 下列哪一位古人曾發明墨斗、鋸子等工具,是中國古代非常傑出的土木、建築等工匠的代表人物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5) | ||||||
【 | 「山海經」內容中除了對於許多想像神獸外,書中對於建築、雕刻、銅器的製作有清楚的描述 | 】 | 5. | 有關探討東方技術應用於生活的書籍,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3) | ||||||
【 | 基本設計 | 】 | 6. | 包括造形、色彩、質感、構成、平面及立體等方面的訓練課程稱為: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4) | ||||||
【 | 顏水龍 | 】 | 7. | 下列哪一位臺灣藝術家是集繪畫、陶瓷、廣告設計、馬賽克拼貼與工藝於一身之創作人?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9) | ||||||
【 | 天工開物 | 】 | 8. | 記錄古代 130 餘項生產技術與工具名稱,被譽為世界上首部農業、手工業生產的 「技術百科全書」是: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9) | ||||||
【 | 天工開物 | 】 | 9. | 下列哪一本書籍描繪古代中國百餘種生產技術與工具名稱,可呼應當今「設計實務」的內涵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6) | ||||||
【 | 魯班是東方匠師的代表,為發明之神,從土木建築至器物都相當傑出,曾經發明了墨斗、鋸子 | 】 | 10. | 「工匠精神」即是設計師的最高境界,就是發揮匠心的精神,體現技、藝、道的三個境界。 而百工匠人可說是設計師的起源,在東、西方對於百工精神多有記載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1) | ||||||
【 | 考工記 | 】 | 11. | 詳細記載木工、金工、皮革工、染色工、玉工及陶工等六種分工內容的古籍是: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8) | ||||||
【 | 分為視覺傳達設計學系、工業設計學系、流行設計學系 | 】 | 12. | 當前以臺灣現有的設計學院的敘述何者有誤?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4) | ||||||
【 | 最大的特色是水泥的使用與大規模運用拱型建築 | 】 | 13. | 羅馬文化的造形藝術具有下列何種特徵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10) | ||||||
【 | 金犢獎 | 】 | 14. | 臺灣廣告蓬勃發展,中國時報系繼「時報廣告金像獎」後針對學生舉辦的廣告獎項為: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7) | ||||||
【 | 顏水龍 | 】 | 15. | 臺灣設計界中致力於研究推廣臺灣手工藝,與楊三郎、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臺陽美術展覽會與臺陽美術協會,為下列何人?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81) | ||||||
【 | 參酌與跟隨日本大學入學制度 | 】 | 16. | 臺灣的設計類術科考試與其他各國教育制度選材方式相較的話,已逐漸展出許多特質,不包括: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6) | ||||||
【 | 相較於著重結構素描與透視法正確的美術教育,包浩斯強調人體與石膏像素描 | 】 | 17. | 有關德國包浩斯( Bauhaus )設計學院對設計教育的重大改革,以下何者不正確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12) | ||||||
【 | 70年代 | 】 | 18. | 臺灣的設計歷史發展被界定為文化上的尋根熱潮的時期是在民國: | 【 | 】 | (第4章 設計的演變與發展-175) | ||||||
【 | 陶瓷工藝造形 | 】 | 19. | 宋代工藝造形中最著名的是什麼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11) | ||||||
【 | 包浩斯 | 】 | 20. | 進入二十世紀之現代化社會,下列何者在設計教育中強調基礎造形理論與實作技術的 結合,培養兼顧造形與技術的設計人才,被視為對設計領域有極重要的影響力? | 【 | 】 | (第5章 設計的知識體系與產業-2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