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4) | 1.下列有關CIE 體系之敘述,何者錯誤?(95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2) |
| (1) | 以色光混色為基礎,運用光學儀器來測定色彩 |
| (2) | 以色光三原色為準,設定三種X、Y、Z 的刺激值 |
| (3) | 其XYZ 刺激值,是由RGB 體系的數值換算而成 |
| (4) | 由於X 至Z 階段的色度之彩度為10,所以色彩的彩度以Y 值表示 |
| | |
(4) | 2.ICI 塗料的企業標準色為Pantone 294,其使用的標示方法為何?(95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3) |
| (1) | 色彩體系數值表示法 |
| (2) | 印刷演色數值表示法 |
| (3) | 廣告色料編號表示法 |
| (4) | 印刷油墨色彩編號表示法 |
| | |
詳解: | pantone 色票是以印刷油墨色彩編號。 |
(1) | 3.有關各種「色彩體系」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4) |
| (1) | 奧斯華德(Ostwald)色彩體系的8pa 中,由p 與a 可計算出其彩度 |
| (2) | 伊登(Itten)色彩體系是以色光混合特性為依據,以12 階段表示其明度 |
| (3) | 日本色研色彩體系(P.C.C.S.)的20-14-6 中,14 是表示其彩度 |
| (4) | 曼塞爾(Munsell)色彩體系的5B 4/8 中,8 是表示其明度 |
| | |
詳解: | 伊登體系是以色料混合特性為依據,明度共7 階。日本色研色彩體系(P.C.C.S.)的20-14-6 中,14 是表示「明度」。 |
(3) | 4.有關「奧斯華德(Ostwald)色彩體系」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 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5) |
| (1) | 奧斯華德表色系的色環共有12 個色相 |
| (2) | 奧斯華德色彩體系將明度分為10 個階段 |
| (3) | 奧斯華德的明度階段是將黑色定為「p」 |
| (4) | 奧斯華德表色系的色立體形狀為正方體 |
| | |
(4) | 5.色彩三要素的英文名稱若依照「色相-明度-彩度」順序排列,下列何者正確?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6) |
| (1) | Chroma、Value、Hue |
| (2) | Hue、Chroma、Value |
| (3) | Chroma、Hue、Value |
| (4) | Hue、Value、Chroma |
| | |
(2) | 6.在奧斯華德(Ostwald)色立體中,何種明度區域可以形成較多的色彩階段? 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7) |
| (1) | 低明度區 |
| (2) | 中明度區 |
| (3) | 高明度區 |
| (4) | 最底明度區 |
| | |
(4) | 7.有關「色彩與繪畫表現」的敘述,下列何者不正確?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8) |
| (1) | 中國傳統水墨畫的「墨分五色」,是利用墨色濃淡的明度變化來作為繪畫表現 |
| (2) | 印象派繪畫充滿光影變化的豐富色彩,是受到牛頓(Newton)分析色光理論影響 |
| (3) | 野獸派畫家馬諦斯(Matisse),其作品畫面中經常出現色相對比強烈的補色配色 |
| (4) | 台灣廟宇的傳統門神繪畫,大多是利用穩重的暗色調來表現對神明的虔誠敬意 |
| | |
(3) | 8.有關色彩「配色與明度」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89) |
| (1) | 配色時色彩明度差在3 階以內者,稱為「長調」,其配色效果溫和、平靜 |
| (2) | 配色時色彩明度差在5 階以上者,稱為「短調」,其配色效果強烈、醒目 |
| (3) | 低明度為主的配色,具有厚重、沉穩的視覺效果,但易於產生單調的感覺 |
| (4) | 高明度為主的配色,具有溫和、優雅的視覺效果,但易於產生沉悶的感覺 |
| | |
(1) | 9.「黃小姐穿著帶有細桃色碎花圖案的孔雀綠洋裝,顯得更為年輕漂亮」,上述的「桃色」及「孔雀綠」是用以表達顏色的何種名稱?(96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90) |
| (1) | 固有色名 |
| (2) | 流行色名 |
| (3) | 系統色名 |
| (4) | 基本色名 |
| | |
(4) | 10.下列有關「色相環」理論之敘述,何者不正確?(96 二技設概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91) |
| (1) | 德國的伊登(Itten)色彩體系有十二個色相 |
| (2) | 德國的奧斯華(Ostwarl色彩體系有二十四個色相 |
| (3) | 日本色彩研究所(P.C.C.S)色彩體系有二十四個色相 |
| (4) | 美國的曼塞爾(Munsell)色彩體系有二十四個色相 |
| | |
(2) | 11.有關「曼塞爾(Munsell)色彩體系」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(97 四技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92) |
| (1) | 曼塞爾色彩體系將理想中的純黑色以「N1」表示 |
| (2) | 曼塞爾色彩體系將理想中的純白色以「N10」表示 |
| (3) | 曼塞爾表色系的色彩標示方法為H-V-C |
| (4) | 曼塞爾表色系以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紫六種色相為基礎 |
| | |
(3) | 12.下列有關「A 色:40%純綠+60%白」的敘述,何者正確?(97 二技設概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93) |
| (1) | A 色較純綠明度低 |
| (2) | A 色較純綠彩度高 |
| (3) | 無法單獨判斷A色本身的彩度高低 |
| (4) | A 色是個無色相的顏色 |
| | |
詳解: | 因題目無法判斷A 色之色相,故兩色並無法比較。 |
(4) | 13.下列有關「曼塞爾表色系(Munsell Color System)」的敘述,何者不正確?(97 二技設概專一) (第3章:色彩體系-94) |
| (1) | 是經光學檢驗的表色體系,可用來管理色彩 |
| (2) | 在日本被指定為日本工業規格 |
| (3) | 純色的明度彩度不統一,在配色使用上不容易 |
| (4) | 彩度最高的紅色有12 個階段 |
| | |
(4) | 14.下列有關表色體系之敘述,何者正確? (第3章:色彩體系-95) |
| (1) | 曼塞爾(Munsell)各色的彩度皆呈規則變化,奧斯華德(Ostwald)各色的彩度階則長短不一 |
| (2) | 奧斯華德(Ostwald)的色立體呈複圓錐形,曼塞爾(Munsell)的色立體呈斜橢圓形 |
| (3) | 曼塞爾(Munsell)與日本色研配色體系(P.C.C.S)的明度階均為9 階 |
| (4) | 奧斯華德(Ostwald)與日本色研配色體系(P.C.C.S)的色環均為24 色 |
| | |
(3) | 15.下列何種色彩不屬於清色(Pure Color)? (第3章:色彩體系-96) |
| (1) | 純綠色 |
| (2) | 暗黃色 |
| (3) | 濁藍色 |
| (4) | 明紅色 |
| | |
詳解: | 清色是指不含有灰(濁)色的色彩。 |
(3) | 16.色彩的傳達及管理須將色彩依標準規則轉化為共通的表色數值,下列哪一個表色法是不適用、也較不明確的? (第3章:色彩體系-97) |
| (1) | PANTONE 208C |
| (2) | M80+Y80 |
| (3) | Vivid Yellow |
| (4) | Munsell 5Y 8/12 |
| | |
(1) | 17.國際奧委會的五色環標準色彩之標示法分別為「blue:PMS 3005C、yellow:PMS 137C、black:PMS 426C、green:PMS 355C、red:PMS 192C」,其標示方法為何? (第3章:色彩體系-98) |
| (1) | 印刷油墨色彩編號表示法 |
| (2) | 曼賽爾體系表色法 |
| (3) | 廣告色料編號表示法 |
| (4) | 色彩體系數值表示法 |
| | |
(4) | 18.影像處理軟體photoshop 的檢色器中,以H:60°;S:100%;B:100%,數值表示的色彩,若對應RGB 為接近何色? (第3章:色彩體系-99) |
| (1) | R |
| (2) | G |
| (3) | B |
| (4) | Y |
| | |
(4) | 19.有關伊登(Itten)色彩體系的敘述,下列何者錯誤? (第3章:色彩體系-100) |
| (1) | 會提出色彩理論和表色系,對色彩教育影響很大 |
| (2) | 紅(Red)、黃(Yellow)、藍(Blue)為一次色 |
| (3) | 第一次色互混合成為:橙、綠、紫第二次色 |
| (4) | 伊登表色體系中總共有12 個色相,10階明度 |
| | |
詳解: | 伊登表色體系中總共有12 個色相,7 階明度。 |
(2) | 20.關於色彩的理論學說非常多,下列選項何者錯誤? (第3章:色彩體系-101) |
| (1) | 魏納(Verner)主張: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紫六原色論 |
| (2) | 赫姆豪茲對從醫學的觀點上闡揚四色論,影響了自然色彩系統Natural Colour System |
| (3) | 古希臘人以黃、紅、藍、白、黑為五原色 |
| (4) | 荷蘭畫家拉柏隆提出色料三原色學說 |
| | |
詳解: | 赫林(Eald Hering)對立學說之四主色論,影響了自然色彩系統Natural Colour System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