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) | 1. 憲法若是由君主獨斷權力所制定者,稱為: (1811) |
| (1) | 剛性憲法 |
| (2) | 協定憲法 |
| (3) | 欽定憲法 |
| (4) | 柔性憲法 |
| | |
(3) | 2. 下列中那一位人物發表了「政府二論」一書,力陳國家應將自身的統治權力,由以往的集中於國王之手,區分為立法權與執行權? (1812) |
| (1) | 亞里斯多德 |
| (2) | 孟德斯鳩 |
| (3) | 洛克 |
| (4) | 霍布斯 |
| | |
(1) | 3. 就憲法之分類而言,以憲法修改程序之難易,可將憲法區分為: (1813) |
| (1) | 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 |
| (2) | 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 |
| (3) | 成典憲法與不成典憲法 |
| (4) | 象徵性憲法與規範性憲法 |
| | |
(2) | 4. 下列那一國家採行之憲法為不成文憲法? (1814) |
| (1) | 美國 |
| (2) | 英國 |
| (3) | 德國 |
| (4) | 我國 |
| | |
(2) | 5. 下列規定,何者不屬於憲法本文暨憲法增修條文有關基本國策之內容? (1815) |
| (1) | 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 |
| (2) | 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,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,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|
| (3) |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,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|
| (4) | 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,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,消除性別歧視,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|
| | |
(2) | 6. 我國憲法本文要求國家實施平均地權,節制資本,其目的在求: (1816) |
| (1) | 國家經濟之發展 |
| (2) | 國計民生之均足 |
| (3) | 國營企業之成長 |
| (4) | 國家資本之茁壯 |
| | |
(3) | 7. 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國家有推行全民健保之義務,司法院大法官解釋認為此處國家指的是: (1817) |
| (1) | 中央政府 |
| (2) | 地方政府 |
| (3) | 中央與地方政府 |
| (4) | 省市政府 |
| | |
(3) | 8. 公用事業及其他有獨占性之企業,以公營為原則,惟在何種情況下,得由國民經營之? (1818) |
| (1) | 經總統許可者 |
| (2) | 經憲法許可者 |
| (3) | 經法律許可者 |
| (4) | 經行政院會議許可者 |
| | |
(4) | 9. 憲法上明文規定現役軍人必須履行之義務為: (1819) |
| (1) | 禁止一定財產權之所有 |
| (2) | 禁止選舉罷免等參政權行使 |
| (3) | 禁止提起一切爭訟 |
| (4) | 禁止兼任文官 |
| | |
(4) | 10. 監察院認為立法委員有失職或違法情事,得否提出糾舉案或彈劾案? (1820) |
| (1) | 糾舉或彈劾案均得提出 |
| (2) | 得提糾舉,但不能提彈劾案 |
| (3) | 可提彈劾,但不能提糾舉案 |
| (4) | 糾舉或彈劾案均不得提出 |
| | |
(3) | 11. 憲法對於「地方官吏之銓敘、任用、糾察及保障」事項之權限如何劃分? (1821) |
| (1) | 由縣立法並執行 |
| (2) | 專屬中央立法並執行 |
| (3) | 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,或交由省縣執行之 |
| (4) | 由省立法並執行之,或交由縣執行之 |
| | |
(1) | 12. 依我國現行法之規定,縣之行政首長的產生方式為: (1822) |
| (1) | 縣民直選而產生 |
| (2) | 縣議會選舉產生 |
| (3) | 內政部部長任命之 |
| (4) | 行政院院長任命之 |
| | |
(2) | 13. 人民參與國家意思形成,作成國家意思決定的基本權利為: (1823) |
| (1) | 言論自由 |
| (2) | 參政權 |
| (3) | 結社權 |
| (4) | 集會權 |
| | |
(3) | 14. 憲法規定之各種選舉,除憲法有特別規定者外,應採取何種方式為之? (1824) |
| (1) | 普通、平等、間接及無記名方式 |
| (2) | 普通、平等、直接及記名方式 |
| (3) | 普通、平等、直接及無記名方式 |
| (4) | 普通、平等、間接及記名方式 |
| | |
(2) | 15. 地方自治團體依法規規定,在上級政府指揮監督下執行其交付辦理之非屬該團體事務,而負其行政執行責任之事項,稱為: (1825) |
| (1) | 自治事項 |
| (2) | 委辦事項 |
| (3) | 委任事項 |
| (4) | 法律事項 |
| | |
(4) | 16. 依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之規定,有關原住民族基本國策之事項,下列敘述何者錯誤? (1828) |
| (1) | 積極維護發展其語言及文化 |
| (2) | 保障其地位與政治參與 |
| (3) | 保障扶助其教育文化、交通水利、衛生醫療等事業 |
| (4) | 以行政規則定其土地問題 |
| | |
(4) | 17. 下列何者非屬形式意義的憲法? (1829) |
| (1) | 中華民國憲法 |
| (2) |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|
| (3) |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|
| (4) | 司法院大法官憲法解釋 |
| | |
(3) | 18. 假設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時,225 名立法委員中有210 人出席,試問至少要多少人之支持,立法院才能維持原決議? (1830) |
| (1) | 150 人 |
| (2) | 140 人 |
| (3) | 113 人 |
| (4) | 105 人 |
| | |
(1) | 19. 下列何種義務,雖未經憲法明定,但仍為人民對國家所負的基本義務? (1831) |
| (1) | 服從合憲法律的義務 |
| (2) | 依法律納稅的義務 |
| (3) | 依法律服兵役的義務 |
| (4) | 受國民教育的義務 |
| | |
(3) | 20. 依憲法本文第二十三條規定,人民之權利得以法律限制之。此處所謂「法律」,縱採最廣義的理解,亦不應包涵下列那種規範? (1832) |
| (1) | 立法院通過,總統公布之 |
| (2) | 形式法律法規命令 |
| (3) | 行政規則 |
| (4) | 自治條例 |
| | |